意大利贵宾会

突出特色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市

发布时间:2019/10/21 14:30:41来源:广安在线

●全市建设产村相融示范区650平方公里,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创建农产品品牌2000余个,培育精深加工企业50个。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6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26元,增长9.4%。

●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5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

●自乡村振兴工程实施以来,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工超过1700人,带动2.3万农民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已达92.9万亩。


邻水县柳塘乡大河坝村产村相融美景。 广安日报记者 张启富 摄


时下,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的柚园里,柚子挂满枝头。下个月初,大大小小的货车就会开进村里,把龙安柚运往全国各地。

每天清晨,柚农杨建峰总爱在自家的6亩柚林里转一转。“今年产6、7千个柚子没问题。”看着硕果满枝的柚树,杨建峰给记者算起了账,“去年5000多个柚子卖了6万多元,今年少说也要多卖2万元!”

杨建峰的底气,源于广安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打出的组合拳: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如今,广安区成功创建为龙安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安柚知名度大为提升,价格水涨船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这是广安市实施乡村振兴工程的一个成功样本。作为全省唯一厅市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的广安,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市?去年9月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给出答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建设“美丽广安·宜居乡村”,以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的重要平台。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基础建设为支撑,以特色文化为依托,以农民参与为纽带——广安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广安市乡村振兴经验,引来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为何示范? 好基础+新任务

——以问题为导向,明思路抓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

2018年10月23日,四川农村改革40年纪念座谈会在广安市召开。

40年砥砺奋进,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吸引着全省各地客人的目光:全市建设产村相融示范区650平方公里,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创建农产品品牌2000余个,培育精深加工企业50个……

作为农业大市,广安市曾创造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广安经验,乡村振兴有着坚实基础。然而,乡村振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剖析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最薄弱的环节在农业农村。尽管是农业大市,农业大而不强,融合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产品供给不丰富仍是广安的痛点。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省委书记彭清华到广安调研时,作出了“要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三张牌”的重要要求。

如何落实好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进行全局谋划。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广安力量!”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广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四大举措指明路径: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编制“产、村、景”相统一的建设总体规划,实现一个新村就是一个景区。

以基础建设为支撑——突出解决农村路、水、网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再是发展瓶颈,让农村留住人、农业引来人成为现实。

以特色文化为依托——把独特的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资源禀赋变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

以农民参与为纽带——鼓励农民主动扮演好“主人翁”角色,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为抓手,搭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的平台!奋进的号角,由此吹响。

如何示范?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

——以产业为基础,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发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破题之举。

今年是吴茱萸挂果的第一年。中药材卖了个好价钱,岳池县顾县镇梁家坳村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再零散种植,而是将土地集中起来——顾县镇连片种植3000多亩吴茱萸。“种植面积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顾县镇党委副书记余杨介绍,虽然还没有进入盛产期,但今年的产值至少在400万元以上。

同样是在顾县镇,去年底诞生的中国川菜地道食材生产基地有着更大手笔:覆盖84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10.8万亩。目前,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2万亩的首期项目正加快建设。大手笔昭示着大决心:建设全省典范、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川菜全国第一知名食料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必须把发展基础好、增收潜力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进行集中打造。”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做大做精优质粮油、生猪、柑桔、蔬菜、花卉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和优质花椒、葡萄、梨、桑蚕、水产、牛羊、林竹七大特色产业。这些产业,正成为广安农业的“烫金名片”。

产业发展不能盲目放任。坚持“一县一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广安区以花卉、中药材为主,前锋区以松针茶叶、中药材为主,华蓥以花卉、油樟、林竹为主……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精品农业产业基地的加速建设,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建基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市委决策层思路清晰,只有创品牌、搞加工,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做优品牌入手,培育优质、绿色、生态农产品,提升“广字号”农产品竞争力。广安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成为响当当的“三大拳头”产业,武胜火锅底料、广安盐皮蛋、岳池米粉等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名片”,200余种优质农产品使用的“华蓥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从精深加工入手,着力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优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布局,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冷链物流企业。到2020年,广安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将达到60家以上,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鼓起钱袋子:今年上半年,广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6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26元,增长9.4%。


示范何益?

补齐短板+激发活力

——以补短板为重点,全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樊艳是武胜县白坪乡高洞村的外来媳妇。

“没想到环境那么差。”这是丈夫杨成老家给第一次上门的樊艳留下的印象: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随意扔,村里臭熏天。“我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县城买套房。”

“没想到如今农村这么美。”在外打工几年再次回到村里,樊艳惊喜地发现,高洞村变了样:从传统的“种庄稼”变成了“种风景”,山野变景区,乡村美如画。“家里人再也没想过搬家的事。”

环境脏乱差,曾是广安市大多数农村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如何破题?

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广安市双管齐下,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建设一批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飘香的幸福美丽乡村。

——开展村庄清洁、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高洞村所在的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就是这样从山野乡村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景区。今年3月,四川省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此召开,广安经验成为全省各地学习样本。

乡村美起来,推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5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

乡村振兴,最大的短板在人才。如何突破人才制约?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乡亲们一直想不通:“当初好不容易才跳出‘农门’,黄文建为什么会放弃20万元年薪,回到老家邻水县黎家乡当农民?”

“意大利贵宾会搭界寺村有山有水,把农业搞好了,不得比在城里当白领差。”黄文建坚信,在广安发展农业大有可为。

黄文建用行动证明。一番努力下,创业园初具规模:建起15亩育苗基地,300余亩土地常年种植20多种无公害蔬菜。如今,园区每年可实现利润70万余元。村里的残疾人和留守老人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年能增收1万余元。

“劳务输出大县邻水,有近40万人在东部沿海地区打拼。”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宏剑坦言,邻水出台办法,想方设法吸引能人返乡创业。目标是,力争每年吸引50名以上优秀人才,将其培育为带头人。

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们,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之中。一组数据显示:自乡村振兴工程实施以来,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工超过1700人,带动2.3万农民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已达92.9万亩。

随着农民发展生产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激发,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广安日报记者站 廖小兵 陈海彬 姜慧 广安日报记者 李倩)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