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乡村振兴中的渭南实践

发布时间:2019/8/22 10:18:03来源:央广网


发布会现场 央广网记者舒隆焕摄


央广网西安8月21日消息(记者舒隆焕)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8月20日以“乡村振兴的渭南实践”为主题,向社会各界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变。


农业兴旺农村振兴农民富裕

渭水河畔、华山脚下,渭南市70年书写了一幅幅从落后走向繁荣、从贫穷走向富足的动人画卷。70年来渭南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26.6亿元,是1949年的52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的14.1%降到现在的1.8%。农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迈入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介绍情况 央广网记者舒隆焕摄


魏建锋书记介绍,2018年渭南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7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2:41.2。他说:“渭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安定祥和,全市干部群众正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

昨日(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渭南农业、农村、农民关键词频频出现。渭南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方面振兴。魏建锋书记说:“305万渭南农民在关中沃野上收获了喜悦,正在乡村振兴中加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种好粮、结好果、育新人

渭南自古是“关中粮仓”,被誉为中国黄河50景之一的大荔县丰图义仓距今已有137年,见证了渭南人种粮、爱粮、惜粮的深厚情怀。渭南市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产量大市,始终把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70万亩,产量实现“十四连丰”,每年总产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占到陕西省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一。

“种得好”赢来“卖得好”。据统计,渭南市绿色食品认证果园达到105万亩。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华州山药、赤水大葱、澄城樱桃、临渭红提等高品质、有口碑“金字招牌”国内知名。渭南设施蔬菜面积124万亩,占到全省设施蔬菜总面积的41%,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蔬菜产业。

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队伍。把农技课堂设在产业基地,把科学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渭南市累计培训农村技能人才3万多名,培育职业农民7314人。2019年以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8万人,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2.7万个。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渭南市聚焦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身边好人”“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基层巡回宣传宣讲2100多场次,“万条家训进万家”,从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家训中传承红色基因、道德文明,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渭南市打造美丽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让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美带来了群众富裕。魏建锋书记表示,用发展美丽经济的火热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才能真正体悟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70年风雨兼程,70年发展奋斗。秦东大地重农、强农、富农的渭南实践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了渭南高质量发展。305万渭南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