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1日电(记者韩朝阳)河南省孟津县是典型的“大农村、小城镇”,曾因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外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缺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孟津县育人才、引人才、留人才,逐步改善农村人才缺乏的困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育人才:配强村庄“带头人” 凝心聚力谋发展
今年6月,在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当了31年村支书的杨瑞安又干成了一件“得意事”,组织村民一个月内改建了约300个水冲式厕所。尽管知道改厕的好处,但让村民又花钱、又费力的事在农村不好推行,不过,杨瑞安把事干成了。
对此,村民杨瑞赞说:“30年来,老支书为村里修水坝、建学校、建广场,村民得利了,都信任他。老支书威望高、说话管用。”尽管工作开展顺利,但杨瑞安和村里的明眼人有件共同的烦心事,“老支书已经62岁了,他干不动了,谁来接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带头人对于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小浪底镇副镇长崔洪海说,“但有头脑、有能力的带头人在农村不好找。”
为此,孟津县将选准育强村庄带头人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2018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100余名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将118名返乡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逐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这一举措已初见成效。
2018年,麻屯镇卢村迎来了平均年龄42岁的村“两委”班子,一年多来,“不会开三轮车的村干部,不是好干部”成了村支书杨辉辉的口头禅。原来,垃圾清零、拆除违建、植树绿化都需要车辆运东西。“租一辆车,每天得花400块钱,一个月下来得1万多块钱。”杨辉辉觉得这是花冤枉钱,就自己驾驶三轮车搞运输,一年下来,村干部都成了义务驾驶员。
在村干部带领下,垃圾清零等工作顺利完成。今年上半年,卢村组织6000余个义务工,在村里种下1万余棵树,打造美丽乡村。村民卢自强说:“年轻干部闯劲儿大,敢想敢干,风气都是他们带出来的。”
引人才:返乡创业潮正改变乡村面貌
8年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谢静静兜兜转转回了农村,在家乡孟津县种植草莓,成为第一个在孟津县送庄镇十里村务农的大学生。
返乡创业是谢静静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是看中了孟津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契机,二是看好当地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利用创业贴息贷款30万元流转土地,建成65亩种植基地,发展近郊休闲采摘农业,年营业额80万元左右。”谢静静说。
谢静静的创业规模并不算大,但像她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发挥自身在理念、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经过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企业家、农民工的努力,谢静静所在的孟津县送庄镇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核心区1万亩的特色农业集聚区。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孟津县正在该区域打造田园综合体。
“农村空心化严重,缺乏人才,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先聚人气,才有活力。”孟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国辉说,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孟津已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员16000人,带动农户22000余户,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返乡创业人员正成为改变孟津乡村面貌的重要力量。
留人才:人才与产业互促 形成良性循环
2013年,一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的张进伟被动员回家乡担任村支书,成为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的带头人。“张进伟在外边的事业很红火,选他担任村支书,就是想让他带动村民致富。”村委会主任兰应水说,“之前的村干部也不是没想法,但光有想法,没有实力和能力那咋行。”
张进伟说服7个在外创业的村里人回村投资肉牛养殖场,但兰应水却捏把汗。原来,此前已有开发商在村里养过羊,但时间不长就因效益不好不干了,“找人在村里发展产业不容易,就怕干不成事,留不住人。”
外出考察后,张进伟和合伙人很有信心,筹措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经过5年发展,养殖场的肉牛存栏量达5000余头,2018年的销售额达9200万元,并带动8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肉牛养殖场也成为张进伟等人留在村里的“牵绊”。
“要想把人才留在农村,政策、资金支持是一方面,但关键还是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形成能留得住人的产业。”孟津县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田继国说。
近年来,孟津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靠近洛阳近郊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养起7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5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10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成为孟津留下人才的产业底气。
“引进和留住的是愿意从事孟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人才,而不是好高骛远,盲目求才。”田继国说,“我觉得凭借孟津的产业优势能引来一批人才,培养一批人才,并留住一批人才,让孟津乡村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