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那曲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闻:村美民富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1/7/27 11:05:37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盛夏时节,行走在郁郁葱葱的羌塘草原,一栋栋具有地域特色的安置住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一家家繁忙的扶贫车间有序运营……处处可以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城镇、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


构建宜居家园

在巴青县杂色镇拉普阿塘村苗圃种植基地,350亩的土地上种满了杨树、松树,成为了巴青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前到了夏季,天气渐渐变暖,乡里成片的绿草地随处可见,但从未见过成片种植的树。今年年初,基地里种上了这些树苗,现在快有一米高了,每次看着这些绿油油的树,都感到很舒心养眼。”拉普阿塘村村民米玛扎西感慨道。

杂色镇围绕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创建和谐、文明、美丽、整洁的生态文明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场整体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日前,杂色镇开展了为期3天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了牧区风貌、优化了生活环境。

杂色镇宜居家园的构建只是那曲市助力“农村美”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那曲市着力推进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生活垃圾清运、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积极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


发展乡村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次仁央宗,参工近10年,其中参加扶贫工作已5年有余,现任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副乡长、扶贫主管。她在平均海拔4850米、条件异常艰苦的查当乡坚守了8年,2019年被调整到尼玛乡。期间,她走遍了查当乡9个村795户,尼玛乡21个村1121户,基层一线的工作使她坚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她找出了基层发展的“稳路子”,帮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带领农牧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见证了乡里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摸底调研、数据核对、岗位对接、产业发展……次仁央宗对乡里的工作没有一丝懈怠,依旧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类似次仁央宗的乡村人才比比皆是。现在,全市在现有扶贫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专干等“三农”队伍的培养、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牧业、爱牧区、爱农牧民的基层工作队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兴,才能带动乡村兴。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牧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

那曲市嘉黎县将扶贫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依托嘉黎娘亚牦牛“高原之宝”品牌,大力实施“千头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项目。该项目2018年12月开始运营,按照“培植龙头、建立基地、发展合作社、带动牧户”的思路,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市牧发公司和县娘亚公司作为平台提高牧业产业发展。自开展“公司+牧户+合作组织”签约以来,共带动农牧民合作组织49家、牧户2138户,其中贫困户807户。

2018年1月开始运营的那曲市色尼区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集农牧科研、作物培育、牦牛养殖、草料加工、旅游观光、防抗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按照“提质、增效”要求,以牧发嘎尔德畜牧产业扶贫公司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合作组织、“寄畜还畜”为依托,以奶制品深加工、销售为突破口,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牧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养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避免同质化无序发展,努力打造特色畜牧产业链,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那曲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助推经济发展,各地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为接续推进脱贫县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改善,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那曲市不断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力度,深挖企业、合作社在带动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潜力,继续培育一批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扶贫产业带贫减贫机制,逐步探索扶贫产业项目与产业振兴结合新模式,加快扶贫资产登记确权进度,推动产业项目长期见效,推动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