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莽莽,蓝溪悠悠。“精准扶贫”如一声春雷响彻在3057.28平方公里的茶乡热土上,惊蛰始而万象新,安溪县谋实招、发实力、强实效,于2019年底实现全面脱贫,打造了小康路上的“安溪样板”。
120多万茶乡儿女,不负韶华,一路风雨兼程,“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安溪样板新篇章。“从‘脱贫摘帽’这个全新的起点出发,茶乡人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安溪县县长吴毓舟掷地有声地说道。
电商“新引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走进“中国淘宝村”——尚卿乡灶美村,淘宝旺旺的叮咚声、物流卡车的轰鸣声、胶带缠绕的包装声此起彼伏,构成了灶美村独有的主旋律。
在安溪县尚卿乡,之前大部分的村民外出务工,目前已大部分返乡发展。这得益于当地藤铁工艺产业的发展,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片天,让百姓看到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希望。
“这脱胎换骨的变化,全仰仗插上电商的翅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在家里也能赚钱。”灶美村主任李联桂介绍说,立足藤铁工艺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电商,引导村民上网冲浪,开辟出一条藤铁工艺家居用品销售的新路。短短几年间,全村308户人家陆续开了1150个网店,年销售额3亿多元。
“进入11月已经拿到了110多万元的订单,这两天预计还能卖100多万元产品,本月销售流水有望达到500万元。”灶美村村民廖添良边接受采访,边将货品打包、装箱后,通过微信联系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取货。2009年结束在江苏的打工生活,回村开“夫妻店”做藤铁工艺品的廖添良,现已在泉州市组建了30多人的电商团队。
除了藤铁工艺产业借力电商插上腾飞的翅膀,位于虎邱镇的禾康好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借助电商平台,与当地贫困户结对子,签订供销协议,建立起紧密的产销关系。通过邮政电商平台、农行电商平台、微商城、益农信息社等多平台销售。平均日订单量高达8000笔,共帮助村民年销售农产品200多万元,惠及60多户农户。
据介绍,安溪县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引擎,以“基地+电商+扶贫”的模式成立了“稻蔬基地”“果蔬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种植贝贝南瓜、太妃南瓜、大米等农特产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溪县坚持“造血”扶贫理念,以“互联网+”为抓手,创新多种模式,探索出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电商扶贫样本。按照“互联网+平台+扶贫”战略,安溪通过创新思路与模式,提高贫困人口“造血”能力,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自力更生。据统计,借助电商,安溪已先后带动全县246户贫困户创业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764.34万元。
擦亮“生态底色”,扮靓了镇村的“高颜值”
循着沁人的果香,意大利贵宾会来到了安溪县官桥镇仙都村,满山的果园、成片的绿树、淡淡的花香,美景处处的乡村,与城市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乡村已经成为“城市边的后花园,都市里的新农村”,城与乡之间走向融合共生。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安溪崩岗侵蚀的重灾区之一。为了整治“崩岗之痛”,安溪县按照崩塌程度、地理区位特点,探索出把崩岗侵蚀区打造成为工业开发区、生态旅游区、水土保持生态区和经济作物区等四种治理模式,共治理崩岗9856处。南翼新城利用治理崩岗整理出工业用地3600多亩,引进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园、旺旺食品等一批产业园区、项目,将“崩岗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盆”。
“昔日崩岗区,今朝‘花千谷’”,把仙都崩岗区整治成为花千谷景区,变“痛点”为“亮点”,便是崩岗治理方式之一。“安溪采取陡坡削平等方式,将仙都崩岗区平整为水平梯田。”安溪县水土办主任施悦忠说,考虑到单靠植树造绿,后续管护成本会过高,县里决定将平整过的仙都崩岗治理地,承包给专业园艺公司种植苗木花卉,并引入游乐场项目,开发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安溪只要“绿色的GDP”。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安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石材行业全面退出,进而“腾笼换鸟”,按照“一步到位、抢占高端”的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建设了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2025产业园、弘桥智谷电商园、藤云工艺园等一批现代工业园区。在招商选资中,安溪同样坚决把好“绿色关”,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严实实地挡在门外,将光电、生物科技、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科技、高品质、高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招入麾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安溪坚持产值和颜值一起抓,统筹布局乡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激荡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强劲律动。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自信满满地表示,“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大幕开启,安溪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大力度发展茶乡县域经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奋力交出开局之年的好答卷,百万茶乡儿女将乘风破浪、逐浪而行,打造具有安溪特色的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富春山居图”。
(张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