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保定市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和先导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提升扶贫产业,打通贫困乡村的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住房、上学、看病、养老等公共服务,留住乡愁的农村变美了,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
  坚持产业为本,推进产业扶贫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衔接。坚持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多重覆盖思路,聚焦做强产业支撑,大力构建长链条紧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重点打造特色农林、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四大特色扶贫产业带,探索推广旅游、光伏、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产业扶贫新路径,推动形成了阜平硒鸽、涞源养鸡、唐县肉羊、望都辣椒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共培育壮大34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197个现代农业园区、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1104个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2个以上产业覆盖,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品种、村有产业项目、户有产业帮扶。
坚持生态为重,推进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有效衔接。保定9个贫困县都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探索基础上,该市把旅游扶贫作为切入点,以“旅游+”思维,带动贫困地区群众搭载全域旅游快车,加快打造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和集山水生态、历史文化、美丽乡村等于一体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3.9万户贫困群众依靠旅游实现增收,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一核”(保定市中心城区)“三带”(太行山生态涵养带、京保生态过渡带、雄保生态衔接带),高标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9条河流全流域治理,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绿水青山正成为发展生态农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发展新兴产业、积蓄后发优势的重要资源。目前,该市正扎实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休闲度假“后花园”。
坚持深化协作,推进扶贫协同与全方位协同有效衔接。紧抓北京市7个区对口帮扶保定市8个贫困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机遇,保定市党政领导每年赴北京市对接,就促进消费扶贫、承接北京疏解产业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等达成广泛共识。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投入帮扶资金16.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项目773个,保定市受益贫困人口63.96万人次;有321家北京企业到保定开展产业扶贫,总投资274亿元,直接吸纳保定411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8.99万人次;通过“千企帮千村”行动,北京995家企业对保定1104个贫困村进行了帮扶,共帮扶贫困户79803户,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5.1亿元。目前,京保正在共同推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基础教育、打造京津冀氢能示范应用城市群等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有人干事向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有效衔接。该市围绕“治理有效”“乡村文明”,从深化改革入手,结合易地搬迁,改革农村基层组织架构和服务模式,抓好阜平县中央党建领导小组秘书组阜平联系点建设,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5+3+N”(“5”是村党组织、村委会、村代会、村监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位一体”主体组织,“3”是村群团工作站、村群众服务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站”配套组织,“N”即若干个社会组织)村级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努力把每一个党支部都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同时,积极推动全市干部人才向基层流动、干部选拔向一线倾斜,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在保定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升乡村振兴能力。(记者林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