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罗旭刚通报了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将有效解决四川省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瓶颈问题的重要抓手。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省要选择一批试点乡(镇),用三年时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探索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本。
会议强调,四川各地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一是要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试点乡(镇)必须编制村规划和综合整治方案,并加强衔接,防止整成“两张皮”。二是要突出综合整治的理念,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的综合设计,发挥出“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修复+都市现代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效应。三是要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四是要强化产业发展,注重产业布局和产业培育,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
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与传统的土地整治有何不同,有哪些特点?
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修复处处长单鑫介绍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传统土地整治模式相比,既有继承,也有突破创新,更强调整治措施的综合性、整治目标的多元化、实施模式的多样化,更突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叠加。从实施范围看,从相对分散、独立、单一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到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推动整村整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整治;从整治对象看,从对土地这一特定要素的整治,向区域内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转变;从方法路径看,从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转变,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对国土空间全要素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更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从整治措施看,要破除“工程思维”,把“多措并举”落到实处,相较于土地整治工程体系,更强调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还要用技术手段解决好自然恢复为主的问题;从整治模式看,需要结合新理念、新目标,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综合整治,创新、完善整治模式,整治模式应当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从政策机制看,在政策上要改变“单打一”的局面,以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纽带,打通政策、创新机制,坚持多功能定位、多政策运用、多元化投入、多样化实施。
那么如何确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产生的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是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此我厅在总结和吸取过去多年土地整治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充分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州)意见,并借鉴外省先进经验,研究制定了《四川省新增耕地核定办法》。”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李强说,为确保产生的新增耕地可追溯、可跟踪、可核实,在项目建设前后均要求使用优于0.2米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结合实地测量数据进行新增耕地的认定,并需经过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核定后,方可纳入自然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