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宁海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让艺术“点亮”乡村

发布时间:2020/3/23 15:07:13来源:浙江新闻


资料图


      葛家村是宁海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展滞后,当地人自嘲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去年4月,因为宁海“艺术家驻村行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进了村,短短5个月,葛家村的环境和村民面貌发生了巨变。

      如今的葛家村变漂亮了,石头垒起“人”字形座椅,发黄的老墙上寥寥几笔勾出远山,老屋的长藤上挂着竹筒做的五彩风铃等,充满艺术感的小景点、小设计目不暇接。村民个个变成能工巧匠,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造景全部自己动手,打造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200多个文创品。这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小山村火了,吸引成千上万游客争相“打卡”。

      艺术在葛家村解答的是一道全国性的难题。

      近年来,乡村建设有了大变样。但从更深的需求来看,和其他地区一样,宁海的乡村振兴普遍存在规划设计千村一面,以及“政府干、群众看”等现象。如何提升村庄品位,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的变革?去年4月,宁海以艺术破题,启动“艺术家驻村行动”,外引内育一大批驻村艺术家进村指导村民搞设计,并依托艺术驻村系统化开展艺术振兴乡村三年行动,目标是3年内建成5个艺术特色镇、10条艺术特色风景线、50个艺术特色村,引育“驻村艺术家”200名,驻点结对村达150个以上。

      丛志强刚进葛家村时,几乎是推着村民干,第一天,1600多人的村子只来了26人;几个月后,小村庄已有78名村民自发成立了7个设计小组,大家抢着干。村民袁小仙以前做过裁缝,还有一手做馒头的好手艺。她在“驻村艺术家”的建议下,尝试面粉里掺点水果汁、蔬菜汁,组合成五颜六色的馒头画。受此启发,她重新踩起缝纫机,开出了粉小仙手工艺院。如今,在葛家村已有130余名村民重拾老手艺,成了带不走的“乡建艺术家”,他们还被其他村聘为艺术顾问指导。

      村民的设计和艺术细胞被激活了,成了乡村艺术家,推动艺术“点亮”乡村计划可持续发展。以“乡建艺术家”为主导的乡村艺术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农村到处可见的竹子、石子、稻草为原材料,整合利用农村废弃的猪食槽、缝纫机、旧轮胎、衣料边角等,进行艺术装点,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块,低成本、可学习、可推广。村民葛诗富在桂知艺展馆旁搭建了一座竹亭,花费不到3000元,让前来参观的设计师惊叹不已。葛家村10户村民庭院、8个景点改造,总共只花了5万多元。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宁海通过全民设计,让村民浸润在艺术中,提升个体修养,从而提高生活品质。葛家村原有两户30余年互不理睬的邻居,因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需要主动拆除了隔阂30年的心墙,促进了邻里和谐。葛家村第一书记王荣恩开心地说:“艺术改变的不只是村貌,还有民心。现在,村里上下干劲足了,村民的笑容也多了。”

      村庄美了,村民和谐了,发展的势头势不可挡。借势谋划乡村旅游,宁海乡村一家家民宿开起来,一个个景点也在建设中。日前,葛家村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此前已获评国家3A级景区。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