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青岛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暨乡村振兴攻势推进会上,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五大专班纷纷上台亮出2019年乡村振兴成绩单。
产业振兴培育出新优势
2019年,青岛市坚持抓统筹、建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出台28条支持政策,搭建起乡村振兴“四梁八柱”,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全国畜牧业机械化现场会、全省乡村治理现场会、和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等在青岛召开。
青岛农业农村局牵头引进签约过亿元项目16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2个,新增投资400多亿元;土地规模化经营达62%。农产品出口稳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品质、世界共享“青岛衣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全国排名第二。“新六产”发展全省排名第一。
组织振兴深化“莱西经验”
按照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要求,组织振兴专版全年完成25项年度目标,青岛市委印发《关于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推进“一统领三融合”的指导意见》,全面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初步构建起农村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以组织融合推动村庄融合发展,行政村数量减少13.9%。公开遴选200名村党组织书记,清理431名受过刑事处罚村干部,强力整顿59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培育45个典型,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优化提升。
制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4个文件,发挥128个乡村振兴工作队和985名第一书记作用,推动抱团发展,实现集体经济“清零倍增”。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莱西市召开,莱西市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市5个镇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推进服务下沉,出台全国首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100%。
生态振兴重在环境整治
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30%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294个行政村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完成年度目标的130%。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力度,各涉农区市均编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新完成6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额完成153个村庄的治理任务。7个涉农区市均开展垃圾分类。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5%,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普及率36.5%。新创国家卫生镇街16个、省级卫生村1190个,国家卫生镇街和省级卫生村分别达到20%和27.91%。
加快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个;10个村庄入选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率达22.52%;建有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村庄覆盖率达99.6%,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652万亩,260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建,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80%。
人才振兴聚焦人才集聚
以改革思维建机制出政策。制定《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技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乡村留人机制,推行乡镇专技人才直评直聘政策,376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受益,组织32名城市专技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以开放思维引专家育人才。依托全球博士青岛研修营、招才引智名校行等各类引才活动,为乡村振兴引进集聚人才,完成年度引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万人。加大乡村岗位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力度,新招募“三支一扶"71人,招聘大学生基层岗服务人员156人。
以平台思维优生态促发展。推动各类乡镇基层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新创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3家,累计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等乡村振兴平台35个,带动就业2000人。创新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评模式,为2000余人开展涉农职业技能鉴定。
“年度农民培训数量”2.0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2.9%;“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年度培训数量”2.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3.8%;新创建“省级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数量”2个,列全省第一。创新推出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政策,吸引2500余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发放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
文化振兴突出为民惠民
抓重点促落实,培育农村文明实践新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全城展开,走在全国前列。区市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建成镇(街)实践中心141个,村(社)实践中心4005个。推进移风易俗,在全省领先建立新时代结婚礼堂。推进殡葬改革,开展散乱坟墓整治攻坚行动。
建好用好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品牌活动6.1万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9万场,送戏下乡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2019年,青岛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发起乡村振兴攻势和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有了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今年,青岛将聚焦重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基础,加强党的领导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