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撒镇鼓凳编织厂员工正在制作藤篾鼓凳 茶农正在勐撒镇有机茶园内采摘茶叶
天高云阔,风雨如歌,初秋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暑气渐散,伴随着万亩甘蔗地里掀起的阵阵绿浪,村美民富的意大利贵宾会新盛景正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耿马县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山美水美,生态宜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耿马县,正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乘势而上,不断凸显自身优势,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提档升级 营造舒适农村环境
“以前村里污水遍地都是,建筑垃圾堆得老高,日子虽然好过了,但总感觉生活不太得劲。”回想起从前的村容村貌,耿马镇允捧村芒信组傣族村民刀新兰印象深刻。但近日记者走进该村,看到的是和过往截然不同的画面:一栋栋傣族新居坐落在翠竹和绿色蔗林中,家家户户农具摆放整齐,房前屋后鲜花盛开,进村道路干净整洁,在周围水库和青山的掩映下,仿佛走进了画中。
芒信组组长刀新荣表示,当地以开展“七改三清”等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采取“一路一区一户”模式,实行“一整齐、两定期、三干净”户卫生保洁制度、门前三保和划段包干责任制度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将保洁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化、常态化,切实提升人居环境。
通过整治,芒信组内的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私搭乱建、柴草乱堆等不文明行为全部消除,组内配有商业网点、健身场所和文化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家家户户门前还种起了林果和花卉,村庄、庭院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芒信通过不断强基础补短板,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的‘好模样’。”耿马镇副镇长李桂美说,农村环境整治有效激活了老百姓“自我振兴”的意识,通过打造芒信等一批“林在村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勐永镇则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与两违专项整治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举措,采取建立保洁机制、与每户居民签订共管协议等形式,着力打造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特色集镇。
据介绍,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过程中,耿马县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做起,从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组织群众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庄污水有效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庭院环境整治、“人畜分离”整治、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六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行村庄“一整齐、两定期、三干净”理念,力争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工作目标。
焕发活力 传承好传统手工技艺
手工造纸、手工制陶、漆器制作、藤篾编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耿马县的世居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手工艺品的制作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以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耿马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通过发展鼓凳编织,让老百姓在家里也能就业,同时还能将意大利贵宾会的民族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在勐撒镇鼓凳编织厂厂长俸绍春家的院子里,一排排褐色鼓凳引人注目。1998年,俸绍春在拜师学艺后回到了村里建厂,从事起了藤篾鼓凳这一勐撒镇传统手工艺产品制作。随着规模逐渐扩大,俸绍春招收的学徒和工人数量从起初的3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80余人,他还成立了翁达藤篾鼓凳编织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这一特色产业。通过不断提高制作工艺,统一原料种植标准和质量标准等举措,当地制作的藤篾鼓凳除覆盖临沧外,还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目前该合作社总产值已达400余万元,农户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以非遗与传统手工艺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成为了耿马县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被誉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孟定镇遮哈村芒团自然村,家家户户都掌握造纸技术,造纸技艺能人不断涌现。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当地建设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专线、造纸文化广场和手工造纸传习馆和展示室等设施,同时不断完善民宿客栈、餐饮农家乐等旅游配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当地纸产品收入已达520万元,每年到芒团的游客达8万多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400余万元。
  “我做了50多年土陶,没想到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在勐永镇勐永村,年近古稀的傣族老人奉秀兰正不停地忙活着。通过土陶售卖,老人每年能收入2万余元。当地的土陶系列产品,除远近闻名的土锅以外,还有火锅、药罐、茶壶、甑子、花瓶等16个品种。
  勐永镇镇长李文俊介绍,目前勐永村共有6户人家从事土陶制作。此外,当地绣工精湛、色彩绚丽的傣族绣花鞋也颇受欢迎,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除通过不断拓宽产品知名度和销路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外,勐永镇还依托传统文化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土陶体验馆和农家乐等形式,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住得下。
激发动能 打造好和美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激活乡村振兴生态因子、扮靓自身颜值的耿马县各村寨开始热闹了起来,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打卡”,感受乡土田园风光、体验边境民族文化成了当地的新时尚。
据介绍,为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同质化、民族文化不凸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当地充分发动群众,集各方力量,加大集中投入,优先选择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好、临近景区或园区、有鲜明特色、有发展基础的村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突破口,采取精准扶持做“景点”、配套示范做“景区”、文旅融合创“品牌”等形式,带动周边第一、二、三产业发展。
依托勐撒镇茶叶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当地着力建设茶文化旅游片区,打造景观茶园,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充分挖掘傣族村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民族文化”潜力,积极探索旅游与特色型村庄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特色型村庄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家门口这么好的自然资源当然得利用起来,乡村旅游发展了,意大利贵宾会的日子当然也越来越好。”箐门口村芒见组是一个傣族聚居的村落,有着美丽的茶园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当地村民付迈成联合亲朋投资100余万元,开办了民族特色突出的“树塘街”农家乐,同时还提供旅游观光电瓶车等服务,月营业收入达4万元。
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芒见组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开发、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走出了第一步,“以游促农、以游兴农、以游强农”的效果初步展现,传统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的实现。
目前,耿马县正按照“农促旅、旅带农、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大健康+全域旅游+康养+特色小镇”链条,建成一批集绿色产业、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购物娱乐,田园村(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以民族特色、边境边贸等为特点的旅游村,形成“一路一产业带、一路一风景”的宜人景观,把农村打造成为最美的绿色生态公园。
(记者 李春林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