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俗称绿皮车,在高铁营业里程已超过4万公里的今天,我国仍有81对“慢火车”奔跑在湘西、云贵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530个车站,每年运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其中一些地貌复杂、风光旖旎的沿线美景更成为资深“驴友”的“网红打卡点”。“慢火车”在繁荣城市和美丽乡村之间贯穿而过,在“快节奏”的时代之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的速度不快,却助推着乡村振兴“加速跑”,更让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旅游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黑龙江省漠河市拥有全国闻名的北极村,从齐齐哈尔开往古莲途经漠河的6245/6次公益“慢火车”就是游客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从昆明始发至元谋西的7466/5次列车途径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慢火车”正把当地美景介绍给越来越多的游客;从遵义西驶向重庆5630次“慢火车”,让旅游能够静下心来体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作为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温情的公益性质列车,“慢火车”在全域旅游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乘坐“慢火车”出行中的旅客,能细细品味沿线的风土人情,也是旅途中不可多得的奇妙记忆。以现代旅游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这是宏观方向所在,“慢火车”以自己的车轮滚滚,见证着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奔去,“慢火车”在来来回回之间,把自己的铿锵铁韵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篇章之中。近年来,每个夏天从北京开往新疆和田的“京和号”旅游专列都吸引着暑期游客的关注,一些热门时段的车票更是一票难求。这样由传统“慢火车”升级而来的旅游专列目前并不罕见,除了“京和号”,仅北京地区还有到黑龙江漠河、广西桂林等地的旅游专列,而放眼全国各地,这样的“转型升级”更是不胜枚举。不论在白山黑水还是东海之滨,无论是戈壁高原还是江南水乡,都留下了“慢火车”的车辙痕迹,而随着它的钢铁网络延伸的,更有以新消费、新需求为导向的人流、物流和贸易流的无远弗届。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也就更能随之打开。
乡村振兴必然带来的是文化振兴,正所谓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才能为打造风景优美、产业兴旺、百姓乐居的美丽乡村注入澎湃的动力。从淄博开往泰山的7053次网红“慢火车”连接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齐山风景区等景点,浓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驴友”慕名而来。为推介文化记忆,7053次“慢火车”在车厢里悬挂以非遗特产为主题的图片,让旅客近距离感受山东文化的独特魅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过程需要多方的绵绵用力。“慢火车”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用自己的流动性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这样的“珠玉”,已是近在眼前。
温暖而行“慢火车”,乡村振兴“入画来”。从地图上,把两个地点之间划上一条直线,可谓轻而易举,但要把这条线变成现实,却是要突破空间上的障碍——“慢火车”就是这样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红色旅游的朝圣之旅,到民俗文化的趋之若鹜;从“在家门口就业”的便捷安逸,到“农产品专列”的量身定做……“慢火车”的所到之处,乡间田野气息扑面而来,真金白银收入清晰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理念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已然清晰可见。既要谋全域,更要得一隅,乡村振兴是让诸多愿景皆能“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慢火车”仿佛是一条金丝带,它承载了希望,更串起了幸福。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