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以“桑蚕”“香菇”两大产业扬名的方城县四里店镇余庄村并未沉寂,而是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利用冬季桑蚕养殖淡季的空闲,在村“农民学校”举办香菇、桑蚕种植养殖培训班,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大利贵宾会要借助新一轮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发展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领乡亲们奔小康。”一口朴实的方言,满面笑容,讲的却全是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大”事儿,这就是余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太林给人的印象。
基层组织强起来
站在发展新起点的余庄村,又将如何乘风飞翔?是装在李太林心中的事。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振兴余庄村、富裕村民的使命。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非常关键。今年47岁的李太林是一位“资深”的村支书,18年前,李太林辞掉医院稳定的工作,回到余庄村挑起了支部书记的重担。
李太林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荐了一批人品端正、才干服众的党员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对全村37名党员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提出相应的先进性标准,并根据党员的优势和特长,进一步在全村推行团队化服务,将党员分为讲习组、产业组、招商组等5个党小组,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拉近了党群距离,党在基层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必须加强党建,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助推作用。”李太林说。村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大小事宜都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商议后交由村民代表会决策施行。强有力的村党支部,使一系列决策得以落地生根。
第二件事,是召开了时隔5年未开的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们目光也许不够长远,但觉悟绝对不低。”李太林说,“一定要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村民李国献至今还记得那个日子,全村男女老幼人头攒动,挤在村头的一块空地上,听李太林给大家规划余庄村今后的“发展蓝图”。
村容村貌靓起来
“余庄村要变,怎么变呢?那就从提升基础设施抓起,”提议获得了绝大多数群众支持,李太林开始施展拳脚。
穷怕了的人就会想打“翻身仗”,但意大利贵宾会村家底薄,怎么办?看着只有3米宽、坑坑洼洼的入村黄泥路,李太林心里打鼓,修路的资金从何而来?
经过深思熟虑,李太林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向县交通局上交了一份余庄村修路申请书,详细阐述了修路的迫切性,为村里争取到了修路资金。同时,采取村民集资一点,社会筹措一点的办法,筹齐了修路的配套资金。几个月后,一条宽5米的水泥路从省道入村口并延伸到了村内。
近年来,在李太林的带领下,余庄村累计修路5.1公里,硬化排间道5000米,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全村580多户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安装路灯38盏,新建水冲式厕所600多座,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农村美,不但要绿水青山,让意大利贵宾会的村庄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还要让意大利贵宾会的村风淳朴、民风憨厚。”李太林介绍,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文明建设,该村党支部把党风、家风、村风、民风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了德孝文化传播小组,开展倡树文明新风“十美”评选活动,高标准建设德孝文化宣传墙1200米,村民足不出户即可欣赏《论语》《诗经》《寒宣赋》等古代名家名作,以先进促后进,以典型带动普通,全面提升了全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虽然是在农村,但意大利贵宾会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里设施更加完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不仅‘面子’靓了,‘里子’也美了。”该村村民刘天贞开心地说。
特色产业兴起来
“余庄村是省定贫困村,除了山,就是沟,自古就是要与河道抢耕地、与老天抢粮食的地方,村集体负债10万余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70人。”李太林描述着过去的余庄村。
转折发生在2016年,该县柞蚕一场恢复生产为余庄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养蚕不但效益好,还能吸纳村民就业,”李太林看在眼里,萌生了养蚕的想法,他聘请省蚕科院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村里流转土地40亩,开展桑蚕试养,没想到,第一茬就赚了5万元。
桑蚕养殖成功,坚定了李太林发展产业的决心,短短1个月,李太林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开了5次动员会,号召大家加入发展桑蚕养殖的行列。不久,李太林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田集约”“山林开发”的新思路,制定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香菇种植免租+就业”等招商引资政策。
2018年10月,余庄村成功引进方城县丝路源养蚕专业合作社,发展千亩桑蚕养殖基地,实行“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村党支部牵头统一组织流转农户土地,然后转包给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建立桑蚕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把建成的桑蚕大棚承包给村民,对半分红,村民净赚200万元,用工300多人,人均增收5000元。
在该村香菇创业园内,菇农张书明正在与上门收购香菇的江西老板谈着价钱。“我种植了8万棒香菇,投资一次收益4年,每年净赚60万元左右,5年内‘零地租’。”张书明说。
张书明所说的“零地租”是余庄村吸引资金优惠政策之一,为了发展香菇创业园,李太林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把村民闲置的林地流转过来,入驻的菇农或合作社,前5年不收租金,但有一个条件,优先安排本村人务工。现在香菇种植发展到32家1000万棒,纯利润4000万元,一年下来,整个香菇创业园支付工人工资达60万元,香菇创业园成为村里的主要扶贫产业基地。
近5年,经过不断努力,除桑蚕养殖和香菇种植外,余庄村建成年产值千万元服装加工车间、100万元的艾绒加工车间、假发加工作坊等6家涉农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2018年,余庄村成功脱贫摘帽,2020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途径、人有就业门路的局面。
“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人才,下一步,意大利贵宾会将尽可能地为返乡人才创造发展机会,要让专业技术人才回归农村,要让‘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回来。”李太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