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奏响丝路寒旱农业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1/1/7 14:36:45来源:甘肃日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迎着朝阳,千里陇原,跃动着勃勃生机。

隆冬时节,河西走廊天蓝地旷,阳光格外耀眼。在金塔县大坡梁的戈壁滩上,红艳艳一片,如红云似花海,在萧瑟的冬季十分醒目。走近一看,是农人收获的辣椒在此晾晒,干燥而洁净的戈壁滩成了天然晾晒场,红红的辣椒在凛冽的寒风中像火在燃烧。

这是甘肃兴农辣椒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发展辣椒产业的一个场景。

行进陇原,看多彩农业。河西走廊,制种玉米金黄灿烂、葡萄紫亮诱人;中部梁塬,马铃薯圆滚憨实、高原夏菜流青溢翠;甘南草原,牦牛成群;临夏盆地,肉羊肥壮;陇南山地,橄榄树青葱茂盛、中药材药香四溢;陇东高原,苹果林带连绵成片、小杂粮颗粒饱满……地域狭长的甘肃,特色产业多姿多彩,各种各样的甘味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千里陇原,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天干地不干 劣势变优势

“你们甘肃干旱、荒凉,戈壁沙漠里还能长出橄榄树?”这是陇南陇锦园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平推销时广州客商对他说的,“长不出橄榄树,哪来的橄榄油?你这橄榄油是假的吧……”

外地客商对甘肃的陌生,让王金平一辈子都忘不掉。

然而,就是在那位客商质疑的“干旱甘肃”,长江支流嘉陵江、白水江、白龙江流经被誉为“陇上江南”的陇南,目前种植油橄榄树60多万亩,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从事油橄榄树园艺产业的王金平,在广东佛山市建立8亩油橄榄产业基地,寓意“和平”的橄榄树走俏市场。他已出售了1万多株橄榄树,通过“卖树”来“卖油”,提高了橄榄油的市场美誉度。

甘肃“天干地不干”特征最明显,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交融。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酷似一柄“玉如意”,跨越了16个经度、10个纬度、4个气候带。加上海拔高、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轻、水土洁净,很适宜发展生态、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业。

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甘肃高寒干旱所蕴含的特质,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以“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走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反弹琵琶、扬长避短。甘肃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高质量农业的优势,在全国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河西戈壁滩上,建成了一座座日光温室。

在酒泉市肃州区东洞镇肆号村,村民刘世雄的6座标准化日光温室,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自动化控温等设备一应俱全,“有了高科技种菜,手机上一清二楚。风速、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含量等通过自动传感设备,第一时间反馈到手机上。”刘世雄介绍,“你看这授粉的熊蜂,一点农药都受不得,有农药就会死,还有这无土栽培的基质,经消毒杀菌,根部病害很少。”

“意大利贵宾会戈壁设施蔬菜产业是‘日不落产业’。”酒泉市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国森告诉记者,“河西地理气候资源独一无二,几乎每天艳阳高照,夜晚气温低,温差积累大,是发展优质设施蔬菜的‘阳光产业’,加上祁连山纯净的雪水,生产的蔬菜品质特别好,出口中亚及中东欧国家。”

春季干旱、夏秋多雨的定西,降雨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最适宜种“土蛋蛋”。

金秋,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石家岔村,定西三丰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械化收获,翻出一颗颗圆滚滚的马铃薯,务工农民紧跟着捡拾。“瞧这V7、华颂7号,薯型光滑漂亮、黄皮黄肉,适合菜用;陇薯14号、甘农180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富含18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适合加工淀粉……”合作社理事长张寿说,“今年鲜薯地头收价每斤0.6元,农户1亩地最低纯收入2000多元。”

高天厚土的庆阳宁县董志塬,成千上万亩果树舒展着翠绿枝叶,挂满枝头的苹果光洁鲜艳。

“这片黄土塬,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优良地域元素孕育生成的绿色有机苹果,清脆多汁、酸甜适中、清香四溢。”庆阳正洋现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锦蓉感慨地说。

她介绍,公司1.2万亩的果园全部运用智慧农业数据传输系统,引进无病毒矮化自根砧优质苗木,根系发达、成活率高、当年开花、二年结果、五年盛果,通过现代化技术装备,提升独具天然好品质的苹果产业。

海拔2980米的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青山如黛,牧草葳蕤。

“草原上金缕梅开了,牦牛就壮了;草原上香柴花开了,羊羔子就肥了……”牧民们欢唱着。

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村支书关宣巴自豪地说:“天祝白牦牛,世界独一无二,牦牛喝的是纯净的山泉水,吃的草有沙葱、野韭菜、冬虫夏草,白牦牛肉质自然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目前,甘肃已构建起“一带五区”特色农业生产布局,以高原夏菜、都市型农业为主的沿黄产业带,以现代种业、种养循环、戈壁生态农业为主的河西节水灌溉农业区,以优质苹果、现代肉牛肉羊产业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中药材、马铃薯等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林果、蔬菜、现代畜牧业为主的天水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牦牛、藏羊、藏药等为主的甘南及祁连山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


生态循环链 绿色品质优

“好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甘肃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始终把“质”摆在第一位。

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作出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循环农业作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点任务,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加速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记者在天水市麦积区九龙山花牛苹果基地看到,果树下种草,铺设旱作节水滴管灌溉,保墒保水;架设诱虫灯,悬挂黄色粘虫板,绿色防治病虫害……苹果成熟期,还铺设了明晃晃的反光膜,让苹果充分照耀阳光、均匀着色。

值得一提的是,果树下一条条水肥一体化管道,将山上养猪场、养鸡场里经过腐化处理的有机液肥进行灌溉,实现了“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种植”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甘肃始终秉持品质至上的理念,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生产,从源头上保障特色农产品的纯正品质。

走进榆中县高寒二阴区的新营镇黄坪村,村民杨再军掰开枝叶,砍去茎秆,拿出里面又大又白的菜花花球,“瞧我这菜花长得特别攒劲!”

但见菜园竖起一块块鲜亮的黄色小方板,黄板上布满了芝麻粒大的蚜虫;地头立着一台台太阳能灭虫灯,灯罩下是死蛾子。“意大利贵宾会用物理技术防虫,施有机肥、农家肥,蔬菜获得农产品绿色认证,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兰州高原夏菜专供基地。”榆中县农技中心主任李锦成说。

甘肃推广绿色统防统治,建立生态生产、健康种养、肥药减量、清洁节约的循环农业新模式。

在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中药材基地,“嗡嗡嗡”的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黄芪、党参、柴胡等药材“享受”药浴。

“飞防作业施用的是苦参碱、阿维菌素、苏云菌等生物农药。或者农户在地里释放赤眼蜂,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以虫治虫,1亩地才花费12元,这样一来,施用化学农药大大降低。意大利贵宾会严格控制农残,以保证陇西中药材的优良品质。”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刘卫红介绍。

甘肃把发展地膜双垄沟播玉米等旱作农业、推进粮改饲、扩大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种养业循环。

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牛舍里的牛群肥壮,村民闵八斤将一大桶青绿柔软、散发酸香的饲料放入长长的食槽内,牛儿争相抢吃。“青贮的玉米饲料是牛的‘包子’,牛特别爱吃。”他告诉记者,2020年他将6亩玉米全部青贮,养了10头牛,出栏2头,纯收入8000元。“牛爱吃青贮玉米,牛粪还田,玉米长得好,两方都好。”

“青贮玉米保质期两年,玉米秸秆与籽粒青贮后产生乳酸菌,牛吃了易消化、育肥快。”省畜牧技术总站研究员韩登武介绍,我省实施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五化”,通过种植、养殖循环,确保出栏的每头牛都是健康的,养牛规模化程度提升至46%。

甘肃积极推动品种、品质、品牌“三品”统一,生产、加工、销售“三产”融合,绿色化、规模化、机械化“三化”并进,强化和释放了“甘味”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特质。

2020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320万亩次,农药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了87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0.08%;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推广测土配方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5520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2400万亩左右,有机肥施用面积3300万亩以上,施用有机肥150万吨,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减少5.2万吨,肥料利用率达到了40%。

目前,甘肃通过国家认定的“三品一标”产品2815个,其中绿色产品1579个,有机产品2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24个,无公害农产品895个。


鼓起小钱袋 兴起大产业

甘肃在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产业振兴的当下,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聚项目,鼓起了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民范立德种植设施蔬菜尝到了甜头,他算了一笔账:建1座日光温室投入7万元,政府支持1万元。栽种西红柿,从当年11月到次年5月收获两茬,纯收入2万元;种人参果,1座温室年纯收入5万元。他不仅收回了成本、掌握了技术,还逐年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品种。

在民乐县的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温室内光、温、水、气等环境调控全部实现智能化,技术操作实现了自动化,节水率达90%以上,年产彩椒、串番茄等果蔬达到5600吨,全部销往国内高端市场,农业亩产均值达到了创纪录的百万元,相当于全县170万亩农业用地全部种植小麦的经济收益总和,颠覆了传统观念对农业的认知。

“戈壁蔬菜”鲜艳夺目。近三年全省累计新建的戈壁生态农业23万亩中,建成酒泉市肃州区、张掖市民乐县和临泽县3个以戈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河西5市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备、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河西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带。

甘肃省委省政府2018年以来制定了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六年任务三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跑”,大力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省里三年投入155.6亿元,按照每个贫困户人均5000元、每户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扶持109.4万贫困户发展六大扶贫产业和“五小”产业,初步搭建起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贫困地区的产业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据行业统计,2020年,全省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10万亩,较2019年增加64万亩。

“一亩菜、十亩粮”是说蔬菜的经济效益与价值。2020年甘肃955万亩蔬菜、总产量2838万吨,高原夏菜产量居全国第一,成了脱贫菜、致富菜、营养菜。

“现在我挣了钱,大翻身,变富啦!”镇原县武沟乡张岘村脱贫示范户袁科说,“咱农民养牛最实惠,养1头母牛,产1头牛犊断奶后就能卖八九千。我从养两头母牛到现在11头牛,收入从1万多元到现在四五万元。”

牛产业“牛劲十足”。通过重点扶持,2020年全省牛存栏量达478万头、出栏231万头,同比分别增长4.2%、7.1%,甘肃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九。其中有5-6万吨优质牛肉销往全国,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牛肉生产供给基地。

羊产业“扬眉吐气”。2020年全省羊存栏2156万只、出栏175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5%、13.4%。甘肃肉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

甘肃马铃薯、中药材、苹果产量居全国第二。2020年马铃薯面积1030万亩,总产量1550万吨;中药材面积470万亩,总产量132万吨;苹果面积662万亩,产量650万吨。

特色产业形成大气候。“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

乡村振兴新征程,胸怀梦想再出发。甘肃继续勾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正在谱写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的华彩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