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皮、晾晒、挑选、构图、雕刻、上色、镂空、打磨……“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十多年,葫芦文化已深入人心。
连日来,记者经过实地采访,感受东昌葫芦的魅力,探究聊城如何利用葫芦这副“文化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东昌葫芦雕刻,进博会上吸睛
11月4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一次面向世界的全球贸易盛会,对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东昌府区旅游发展中心得悉进博会召开的消息后,立即主动与主办方联系,发动鼓励优质旅游商品经营业户积极参会。除了东阿阿胶、阳平胡辣汤、东昌古锦,东昌葫芦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峰带去的葫芦文创产品也受到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王树峰说,他11月2日到达上海提前布展,前后共8天时间。因为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参观人数较往年有所减少,但价格、销售都不错,他接到一份1000多个雕刻葫芦的订单,来自上海一家养生公司,交易额近20万元。
王树峰现场制作葫芦的技艺让众多观众啧啧称奇。一些商家更是把自己的LOGO、名片等刻在葫芦上,作为赠品进行发放。茶具类的文创产品最受欢迎。
本次进博会,王树峰带去1000多件作品,他跟更多人交流之后发现还有不小的差距,传统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聊城的相关产业相对还比较弱。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王树峰计划在上海举办一个公园展览,开春认领苗,秋天收葫芦,通过种植、研学、培训、制作的方式,让当地的人们深度了解葫芦文化。他告诉记者,通过此次进博会上东昌雕刻葫芦的展示,对东昌府区推动非遗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形成各自特色,沉淀葫芦文化
王树峰家住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王香坊村,是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玉成的大徒弟。他在家乡创办了东昌葫芦雕刻传习所,7名徒弟发展得也很好。
出生于1984年的王明雨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临清的他是一位高级设计师,其另一个身份是李玉成的收关弟子。这位“葫雕小师傅”在聊城有一家文创类公司,主要业务有工艺研发、葫芦灯具、雕刻工艺、葫芦种植等。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江北水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上,他和金正动画老总任家斌相识,之后免费入驻聊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获得宣传、资源、包装、营销等方面的全力助推,共同发展聊城文创产业。
王明雨2014年开始接触葫芦雕刻,学习过程中将传统工艺融入创新技艺,独创研发了新型切雕工艺,大大提升了雕刻效率。任家斌说,当时,王明雨在光岳楼附近租了一个小门脸,自己做葫芦雕刻等,规模上不去,产品推广也没有什么路子。经交流,他发觉王明雨无论从技能上还是思路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在他的推荐下,王明雨拜在李玉成门下,圈内知名度迅速提高,网络热度直线上升,收入也比较可观了。
任家斌告诉记者,聊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一年时间,园区建设完成大数据项目区、文创IP区、非遗传承区、残疾人文创就业创业区、新媒体自媒体孵化区、书画艺术区、文化传媒文化衍生品综合区、文化培训机构集合区等几大业务平台,目前入驻各类文化企业、机构、工作室36家。
对于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这一“国宝”,东昌府区也是大力扶持,已建设了3处葫芦博物馆、5处葫芦雕刻传习所,拥有葫芦雕刻传承人32人。东昌府区区委书记荣红智表示,为提高葫芦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东昌府区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成立了国家级非遗(葫芦)数字化传承联合研究中心,让非遗保护传承与时代发展同行、与大众生活同步。
葫芦挂满院子,助力乡村振兴
说起瓷器,大家就会想到景德镇,而说起葫芦,人们都首推东昌府。王树峰说,“东昌葫芦”的品牌已逐渐被人所熟知。
一开始,家人并不支持王树峰从事葫芦雕刻这门技艺。如今,全家人都跟随他从事这项产业。王树峰说,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尝到葫芦种植的甜头,因为一亩(1亩=666.66平方米)地葫芦的收入相当于20亩玉米的收入。
王树峰打算在古城区建设一座展览馆,并成立工作室,用于展示葫芦文创作品,明年在村里种植各式各样的葫芦,引导村民形成“一户一特色”,做成一个观光带,让参观者深度体验葫芦种植的快乐。
对此,任家斌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为探索文创发展的新路径,特别是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他们策划打造了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该项目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2018年6月启动,一期已开始的项目占地面积636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葫芦风情种植园、葫芦文化体验园、福禄演艺剧场、宝葫芦开发空间、葫芦工艺互动街巷、葫芦风情社区等十余项。
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户、经营户达到3600余户,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销售额约占全国销售份额的70%,年综合效益达到10亿元,“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效应正在显现。(全媒体记者 张目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