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大比武”赛出乡村振兴“仁风样板”

发布时间:2020/7/31 16:30:24来源:齐鲁晚报

“你争我赶促发展,比学赶超新征途”。地处黄河北岸、两市四县交接的济阳区仁风镇,近年来通过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以集体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以土地流转带动村庄变革,打造出了一批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近日,仁风镇通过“乡村振兴大比武”现场观摩活动,对全镇6个管区的12个典型示范村进行逐村查看、现场点评,全面展示示范村在夯实党建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村集体发展壮大等方面的工作成色,揭开破题乡村振兴的“仁风路径”。


提升组织力

激活“一盘棋”

谷家村远离仁风主镇区,户籍174户619人,党员14人,曾经的谷家村基础设施落后、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历史遗留问题多、信访矛盾突出,是典型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只有党建强起来,才能实现人心聚、产业旺、乡村兴的发展局面。”谷家村市派村支部书记薛善明在观摩会现场介绍道。站在谷家村,十字交叉、四通八达的硬化街巷,高叶梧桐、低矮石榴的搭配景观,功能齐全、规范整洁的村委大院……与2018年的贫穷落后村不可同日而语。两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谷家村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据了解,在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过程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战宇亲自挂帅,镇主要负责人、人大主席、市派村书记等组成工作专班,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制定了抓班子、抓制度、抓民生、抓产业的“四抓共管”整顿方案。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这两年期间,谷家村党支部替换掉了2名不适合工作的村干部,高标准开展了60余次“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同时组建了‘党员先锋队’,通过赶赴西柏坡践学红色教育、给老党员过生日等活动,有力推动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地见效。”谷家村薛书记脱口而出,向观摩团做了一场简短的工作汇报。

有了坚强的党支部,村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在党建引领的有力带动下,谷家村大力推动农村“一户一宅”规范管理和闲散土地清理回收工作,共清理闲散土地430余亩,规范68份土地承包合同,实现村集体年收入5.3万元,同时积极发展富硒小麦产业,成立了支部领办的谷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初步实现100亩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有了集体经济的分配权,谷家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的振兴更有底气。


做好“三件事”

答出“满分卷”

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2018年姚家村姚玉国在竞选村干部时提出了两年内办成三件实事,分别是: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化和蔬菜化种植;成立村级自持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全村流转土地6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

近日,姚家村现场观摩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村北的同智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场停放的一排排红、绿、黄相间的大型农用机械十分惹眼,农机“车展”一样的场面,让在场的观摩成员不断驻足拍照。

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据姚玉国介绍,通过两年的“摸石过河、爬坡上山”,姚家村顺利创办了村委自持的同智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现已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内的10余台农业机械,流转并自持土地500余亩,其中种植洋葱400余亩,实现年集体增收超25万元。在村“两委”诺言兑现的同时,姚家村不知不觉迈进了仁风镇乡村振兴的“第一梯队”。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姚家村既没有第一书记和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也没有贫困村的优惠政策,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仁风管区书记张弘禹表示。据了解,为了节约成本的同时给村民们干出成绩、作出示范,目前的500余亩自持土地和十余台农用机械完全是村“两委”6个人在种植和经营,不少村干部夫妻俩齐上阵,朝五晚九已是家常便饭。

除此之外,在姚家村委会,姚玉国还通过丰富生动的PPT和一捆捆摆放整齐的纸质材料,向观摩团展示了2018年以来村“两委”的活动记录和收款单据。

“现在每个季度村里面干了什么事、花了什么钱意大利贵宾会都随时可以去村委查询,姚书记很实在,意大利贵宾会也都很信服他”姚家村贫困户姚纯合笑着说道。据了解,通过严格执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务”的张榜公开,和对每一笔群众缴费开具收款单据,都让群众看到了公平公正,得到了有效参与,更好地帮村干部从干群纠纷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村庄的建设发展上去。


村外千亩林田

村内“口袋公园”

马圈村地处黄河北岸,南侧被黄河大堤环抱,因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闲散土地以种树为主,故与黄河大堤风景线相连,形成了“千亩林田万亩绿”的壮观场景。但闲散土地分散化、低效化的利用形式,也制约了发展项目的投资落地,掣肘了马圈村的振兴之路。

据了解,马圈村千亩闲散地回收最大的难点,是现存的700多座坟墓。“1987年,为了躲避洪水灾害,全村整体向北搬迁了1公里,村庄原址就渐渐成为了埋葬先人的地方。”顺着村书记马明升所指望去,仍有零星几处坟头尚未搬迁。

为了啃下闲散土地这块“硬骨头”,让闲散地变成“聚宝盆”,仁风镇党委、政府组建了领导干部、成员单位、管区干部“三级包村”的工作队伍,制定了“一村一策”的推进方案,帮助马圈村“两委”提升宣传力度、开展群众工作。“为了攻克最后一处‘钉子户’,我连续17天不间断上门做思想教育,终于取得了全部群众的支持。”村书记马明升讲到。

据了解,为了实现土葬向火葬转变,马圈村多方筹措50余万元,在村庄东南方向高标准修建了一处占地2000余平米的祠堂,用以安置搬迁坟墓,同时以迁坟腾地为契机,简化并规范了丧事流程,推动了乡风文明的改善提升。

受益于1000余亩的闲散土地资源和黄河北岸的优美风景,马圈村吸引了一批现代生态化养殖企业的投资考察,其中拟计划投资的35万头黄河黑猪项目,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预计本年度至少实现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除了村外的千亩林田,马圈村还将村内5处小块的闲散土地建设成了曲径通幽、林荫遮蔽的“口袋公园”。“不舍得花钱找设计师,我就自个儿揣摩设计,看到成果也比较满意。”说到这里,马明升憨笑着向观摩团介绍。

在随后的现场点评环节上,仁风镇党委书记陈丙铜表示,此次“乡村振兴大比武”观摩的12个村都各有看头、嚼头、念头,虽然乡村振兴的成效不同,百花齐放各有特点,但成绩取得的背后却都是村“两委”“坐不下、站不住、等不起”的进步心态,和主动作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没有“靠山”的村要主动联系村庄实际,挽起袖子加油干,有帮扶单位的村要做好“独立行走”后“摘帽”不摘“责任”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张钰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