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农耕贷”的贷款产品,刷新了邹平种粮大户王洪君的认知。
7月21日,此前刚刚通过“农耕贷”获得30万元贷款的王洪君告诉记者:“从微信小程序‘鲁担惠农贷’中填写个人信息,提出贷款申请到获批,前后只用了20分钟,就像支付宝借呗一样方便,但利息却低多了。”
王洪君算了一笔账:作为种粮户贷款可享受3.175%的财政贴息,这次贷款的年化成本约为1.7%。“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方便又实惠。”王洪君说。
“农耕贷”是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东农担”)与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合作开发的支持粮食生产的线上金融产品,今年7月8日在邹平市成功试点,实现了批量获客、秒批秒贷。
今年以来,山东农担新增担保项目3.38万户,新增担保贷款154.17亿元,是2019年全年的3.08倍。规模上翻了几番,但不良率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农担代偿率仅为0.18%,远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农担业务不仅要看上量、增速情况,更要重视风险防控。山东农担的风控理念有独到之处。”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董事长张洪武评价。
按照担保业的传统做法,做好风控的前提是现场尽调,因此一个客户经理一年最多能做150—200户;而山东农担却实现了每个客户经理一年做700多笔业务。这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了解到,山东农担与我省128个县(市、区)政府签署分险协议,与全省170家银行(含农商行109家)按照“利率优惠、二八分险、免收保证金”原则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打造可复制的担保产品体系,推出“农耕贷”“生猪贷”“强村贷”“本草贷”“鲁担巾帼贷”等产品,开发设计了288个产业集群、产业链担保方案,已授信282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山东农担实行银担错位管理,推进业务流程优化。目前50万元以下项目当天即可审批完成,100万元以下的产业集群、产业链项目2—3天,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缩短至5—7天。同时,运用“贷前系统”“画像系统”对客户进行排查,有效控制项目风险。
今年4月,山东农担又着手成立了数据科技公司和城乡冷链产融公司,并诞生了上述落地产品“农耕贷”,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瓶颈,主要在于“三农”、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没有健全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银行相关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其症结归根到底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破解之道,就在于大数据。”山东农担董事长魏华祥认为。
山东农业场景丰富,数据前景广阔。但农业数据获取困难,且真实性不可控。“成立城乡冷链产融公司,就是要切入供应链内部,通过服务交易形成农业数据自动生成机制,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魏华祥说。
例如,眼下正值蒙阴县收桃旺季,一般鲜桃只有10天左右的收获期。蒙阴县果满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健指着身边的移动大型冷库说:“以前不敢接太多订单,有了这个‘大家伙’,80吨的订单咱也敢接!”孙健口中的“大家伙”,正是山东农担用于农产品冷藏的移动组合式冷箱,存放着该合作社30吨蒙阴“锦香”蜜桃。
“意大利贵宾会通过切入农户、‘三农’经营主体的冷链物流需求,以存放货品价值为基础,进一步获取基于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软信息’,这些恰恰是判断农户、小微企业运营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关键信息。”魏华祥说。
目前,山东农担在沂水、临淄、博山建设智慧冷链物流综合园区,项目已与当地政府签约,其移动式冷箱设备也纳入全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并在章丘、临淄、蒙阴开展测试。
引入高水平专业团队的数据科技公司,则主要是归集政府数据、第三方数据和城乡冷链产融公司数据,再加上利用融资担保工具打通银行数据和征信数据,以此共同建设“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
此外,山东农担还着手搭建海洋牧场信息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团队合作,在烟台进行浮标监测和水下机器人设备实验,通过数据的在线采集和实时共享,有效解决海洋牧场融资难题。
随着合作银行不断增多,山东农担引导合作银行公布利率,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客户选银行”的市场化竞价机制,产生了“鲇鱼效应”。目前山东农担项目的平均利率为5.54%,财政贴息后的平均综合融资成本仅为2.16%,真正把普惠金融的实惠留给了农户和“三农”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