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

培养助力乡村振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0/7/21 10:16:22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称“仲恺”)召开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由教授和科研人员组成的48支“农村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和60支“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授旗出发,赶赴乡镇一线,形成仲恺精准服务广东乡村振兴“百团大战”的精彩局面。

2019年7月,仲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5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总目标——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未来,学校将沿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建设目标,以“补短板、重内涵、强特色”的重点工作思路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适用于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构建农工特色应用型育人模式

仲恺在1927年开办时,就以当时社会所需的农业、农村合作等专业为始创专业,培养了大批扎根农村基层、服务“三农”事业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学校已经有涵盖农、工、理、经、管、文、艺、法8个学科的58个专业。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绿色发展、城乡融合4个学科群的带动下,“农工结合”的专业体系逐步完善,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自动化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今年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仲恺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文化产业管理3个专业,都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热门专业。

2019年,仲恺与华大基因合作成立仲华基因科技产业学院,开设“仲华基因科技产业班”;与格力电器签署合作协议,开设“格力创新班”,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和定制课程。

这是仲恺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学校一直秉承应用型办学导向,大农科类专业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构建了“行业认知—生产体验—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规定,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5%。


毕业生下沉服务基层一线

省人大代表、广东梅一客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雪莲2006年从仲恺毕业之后,放弃了在广州收入优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梅州兴宁农村,带领村民开荒种地,试水品牌化运营,慢慢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互联网+订单农业”企业平台。

张雪莲是仲恺人扎根基层、带领村民致富、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仲恺办学90多年来,“冀养成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的办学初心不改,“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不变,培养输出了逾20万“三农”人才。

据统计,仲恺96%的学生来自广东,95%的毕业生在广东就业,87%以上选择扎根基层工作,其中担任广东省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县级农业局长以及基层农业推广技术骨干的毕业生在广东高校中占比最多。服务“三农”、扎根一线的仲恺学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耕耘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是广东省基层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的主要力量。


科研助推广东乡村振兴

“科技来助农、学术上直播”。今年5-6月,仲恺连续组织了多场“仲恺科技·为农助力”直播活动,教授和农产品企业负责人一起“触网”,带领网友感受仲恺科技助农的硬实力,助推“仲恺标签”的农产品成为“网红”。

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成为持续实施振兴粤东粤西粤北的重要力量。仲恺人充分发扬学科特色和科研特长,不断将技术下沉、结出硕果累累。

仲恺现代农业研究院梁红教授扎根和平县20年,帮扶指导该县近3000多户农户种植猕猴桃,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5亿元。2019年10月,梁红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国家科技部通报表扬的科技特派员。同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都市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柳建良教授10多年常驻连平县,推动当地鹰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值5亿多元。

像梁红、柳建良这样“脚下有泥、心中有爱”的教授,仲恺还有很多——广东省花生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郑奕雄教授选育的“仲恺花”系列、“汕油”系列花生新良种,在我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亿余亩。田允波教授和“丁颖奖”获得者黄运茂教授带头研发的广东鹅四级均衡生产等技术成果,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南方鹅产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白卫东教授带领的科技团队为广东70%的黄酒企业和40%的白酒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周厚高教授带领的科技团队为广东全省鲜切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并育成菊花、百合品种15个。广东省蓝莓栽培技术推广首席专家高丽霞教授,推广蓝莓栽培1.5万亩,并成功开发蓝莓全产业链技术,带动10余家企业技术助农、技术扶贫。

2017年12月,仲恺成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也是广东省首批获此殊荣的本科院校。该基地每年为广东省培训1万多名新型职业农民,近两年承担了全省超过50%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对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程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近年来,农业高校发展受到重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等“新农科”建设方案出台,引发了涉农高校的发展大讨论。近日,仲恺校长程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透露学校人才培养和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

南方日报:仲恺是一所具有90多年办学历史的农工特色高校,您认为在新时期学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和引领农业发展?

程萍:农业乃立国之本,大国无农不稳,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期的农业院校发展“新农科”大有可为,也必有所为。

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向,仲恺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进“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强化农、工等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构建现代农业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解决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农用化工污染、食品科技创新力量不足、水禽畜牧行业缺乏良种繁殖体系等突出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南方日报:仲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了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请问如何具体把握发展方向?

程萍: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要抓住农工特色鲜明和应用型大学两个定位。首先,意大利贵宾会的科研要达到“顶天”。近年来,意大利贵宾会组建了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绿色发展、城乡融合4个现代农业学科群,打造5个院士领衔的创新研究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壮大提升了教师队伍,柔性引进院士、国际顶尖人才10人。其次,意大利贵宾会的服务要做到“立地”。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和校地合作,与珠海、江门,腾讯、华大基因等签署协议,组建仲恺广梅研究院、德庆仲恺研究院,助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意大利贵宾会的教授“上得去讲台、下得去田地”,多年来深耕广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仲恺学生有什么品质?您认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程萍:一直以来,仲恺学生以“务实、踏实、朴实、求实”的品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作为新时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学校一直坚持学科、专业、平台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发展,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农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落脚点就是要培养“下得去、沉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人才。

目前,仲恺正紧抓省委、省政府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工程的重大契机,全面推进白云校区二期建设和海珠校区提质扩容,计划未来3年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10亿元新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师生在科研学习生活上的获得感将得到有效保障。


数读仲恺

人才培养

●拥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

●2019年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科学研究

●近5年累计获批科研经费4.37亿元。

●成立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分中心,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3项,经费1400万元。

●拥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7人、岗位专家46人。

队伍建设

●2019年引进各类人才210人(优秀博士123人)。

●柔性引进院士和外国籍顶尖人才10人、国内特聘(客座)教授26位。(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曾献尼 龚慧枫 郭小娜)

联系意大利贵宾会:0531—666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