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领责担当,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不放松,团结带领广大干群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不愁、三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兴农的好政策在广大贫困地区落地落实,开花结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路“飙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和有力抓手。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更是向乡村振兴过渡和有机衔接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脱贫工作就不可持续,脱贫成果就不能进一步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也就会是一句空洞的话语和不切实际的口号,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特别是当前在面对突如起来的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滑、就业难上加难的严峻形势下,发展、培育、壮大农村产业是摆在意大利贵宾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有效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的务实举措。
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名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受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每个地方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特点,有优势也有短板,不可能千篇一律。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规避短板,就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进行认真谋划、考察调研、科学论证、精心选择产业项目,有效避免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发展产业,一味地模仿复制,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因此,要结合诸如人文历史、红色文化、乡村记忆、特色小吃、独特物产等土色土香的本地特点,打造独树一帜的地方产业“名片”,确保产业的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红利的大力支持和客观真实的有效宣传。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支持,出台实施了“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产业发展周转金、土地流转,特别是包括农发行在内的国家金融企业也适时推出扶贫贷款等优惠政策、地方党委政府减税降税引进大型业主、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等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农村产业“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地方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借助抖音、官方微信、农村电商、个人直播等平台的影响力,大力推介本地特色,特别是一些党委政府领导以上率下、领责担当,亲自直播带货等进一步促进了本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百姓的增收致富,脱贫成果得到了有效的巩固提升。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更是克服当前疫情影响的有力抓手,绝非一蹴而就,需持久用力、久久为功。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不仅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名片,更需要紧紧依靠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红利,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新发展理念又符合当地群众脱贫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先进发展模式,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扶贫扶志更扶智,全面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定能实现也必将实现。(李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