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德州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德州时代楷模”云发布,讲述了德州市科协派驻禹城市的原“第一书记”李桂发的先进事迹。
2016年4月,李桂发到禹城市董屯村时,这里是山东省级贫困村。“村民只知道种玉米、小麦,连花生是怎么长的都没见过;老百姓致富没门路、没资金、没技术,集体没收入,啥都干不了。”他对初到董屯村的情形记忆犹新,也正是这样的情景,让他下定决心“要给穷根松松土”。
李桂发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了解情况,和老百姓交流,没过多久他就能叫出村里每一个人的名字,说得清楚他们家的情况。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块干活,因为怕麻烦乡亲们,从来不在老乡家吃饭,就是吃也自己带着水和干粮。他带领村民修建办公场所,种土豆,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李桂发就是凭着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董屯村村民的信任和拥护,也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任期结束,本应回到单位工作的他,因董屯村群众的联名挽留,经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批准,又留了下来。
村民认可的背后,是李桂发的不断努力和付出。而开始了自己第二轮“第一书记”任期的他,也有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脱贫致富,产业先行。李桂发组织村民到省内各地参观学习土豆、葡萄、大豆等特色种植项目,最终决定成立富硒马铃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以土地入股分红,带领村民种植优质马铃薯、花生、大豆。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注册了“石磨味道”、“乡村味道”两个品牌,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因为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李桂发在2020年4月经组织安排到陵城区糜镇杨家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第一书记”到任职书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李桂发把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带到了糜镇。每到一个新地方,李桂发都把心放到那里,把家安到那里。他说他的根已经扎在了农村,如今赶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好时机,他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站在新的土地上,李桂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第一,把智惠党建产业富民联合体做出实效。扎实履行好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以发展订单农业为切入点,发挥好党支部统帅领导作用,充分发挥集体运营、抱团取暖、资源整合、人才跟进、规模经营、订单护航的优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第二,打响“德菜”品牌,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渠道。德州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德州市科协在发展“德菜品牌”上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全方面评估。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规模、品质标准、产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打响“德菜”品牌,把地域优势化为产业优势。第三,做好科技扶贫、科普惠民的文章。利用科协职能优势,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为主阵地,增强农业知识、技术的科普力度,开展科普培训,打造一支懂科学、高水平的现代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