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人才,下沉基层
400多位专家组建27个覆盖大宗农产品及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团队;去年,省里选派232名科技副职,任职科技副镇长和省级园区副主任
培育本土人才,激活内生动力
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去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5万人,今年拟培训4万人左右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目前已评选出976名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制度,拴心留人
提高基层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目前已有3000多人获得基层专业技术职称,1万多人通过“直评直聘”方式获得中高级职称并落实了待遇。规划到2022年,全省基层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0%
5月13日这天,对清华博士李久太意义非凡。两年前,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设计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的国内先锋设计师,以新村民的身份来到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两年后,他又把妻子和女儿从北京接了来:“不是小住,而是安家,要‘扎根’在这片土地喽!”
扑在田间地头的是顶尖院校的教授,开堂授课的是首屈一指的三农专家,改造农房的是誉满国内外的顶尖设计师……在大水泊这个总人口才4万人的小镇上,有近200位像李久太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落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紧紧围绕解决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做好多元化引才、全方位育才、多渠道留才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在镇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威海市的中游,资源禀赋并无特殊之处,大水泊镇靠什么闯出新路?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表示:走“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子!大水泊镇独创出“首席专家制度”,直接面向全国广纳不同领域乡村振兴高端人才,通过双方协商和调研,再深度介入每个村的发展方向,给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的舞台。在人才的带动下,大水泊镇已吸引社会资本2亿多元,改建流转的400多栋房屋,按照“一户一特色、一家一风情”的理念,被打造成各具风格的精品民宿,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带动了集体和农民增收。
在外“引”的同时,山东不断用心描绘乡村人才振兴的另一面:补齐人才存量短板,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激发起乡村振兴磅礴的内生动力。
当前,“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作在全省火热进行。惠民县皂户李镇吕家社区团总支书记、惠民县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元元,就是一位“好青年”代表。她所在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扶贫示范园,2019年生产菌棒150万个,年产食用菌3万吨,产值8000多万元。
“意大利贵宾会生产基地现在能带动周边3000多个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基地每年用工1000多人,帮助农民收入实现翻番。目前已吸纳300多名青年入股,带动周边600多名青年一起种植香菇。”吴元元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影响了更多农村青年了解和参与食用菌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如何才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培育重心下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介绍,去年省里争取1亿元中央资金,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培训高素质农民3.5万人,今年拟培训4万人左右。
作为一项创新之举,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则让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目前,我省已评选出976名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取得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表现出了高昂的进取热情,带头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向身边的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带动周围群众增产增收、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火种”。
乡村“拴心留人”,既要靠政策、靠投入,又要靠环境、靠平台。山东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努力营造让广大人才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环境氛围。
济南市章丘区垛庄镇卫生院内科主任李永章,是一名干了26年的乡医。前些年,他看着周围的不少乡医陆续离开基层,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基层医疗条件艰苦是一方面,事业发展面临“天花板”,才是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关键原因。
基层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提高后,2019年3月,他被聘任为基层副主任医师(副高职称)。“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干劲儿更足了,再干几年就有资格评正高呢!”现在,李永章一年的门诊人次和收治住院病人的数量,比此前增加了约20%,更加坚定了扎根乡土为百姓服务的情怀和决心。
目前,全省已有3000多人获得基层专业技术职称,1万多人通过“直评直聘”方式获得中高级职称并落实了待遇。规划到2022年,全省基层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0%。希望的田野上,人才动能愈发强劲。(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