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8日电 (姚定安 王俊杰 施紫薇)热情的六月,舞醉一地阳光。枝江市百里洲镇宝月寺村“洲梨”基地,村民们三两个一组,分布在不同区域,为鲜果套袋、为果树治虫、在果园机耕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过去,农闲打麻将,农忙吵吵嚷嚷。现在发展合作社,村民不仅有上班工资和分红,还有土地流转费进账。”6月1日,正在基地机耕施肥的李邦植脸上满溢着幸福笑容。
李邦植口中的变化,正是宝月寺村实施“三在”工程,谋求发展新路子而带来的嬗变。
支部“挂帅”领办产业,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宝月寺是“万里长江第一洲”百里洲西端的一个村落,全村6个村民小组,667户2520人,党员51人。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所产“百里洲砂梨”曾一度跻身“中国十大名牌水果”行列。但由于种植方式粗放和营销推广上农户各自为战,导致砂梨产业急剧萎缩,村民收入大幅减少。
“只有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才能保障全村百姓全面小康的一个也不掉队。”面对宝月寺的现实窘境,“能人书记”张加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一改村里面貌。
擦亮“百里洲砂梨”金子招牌、构建绿色幸福村,是张加喜开出的“处方”。过去的分散经营对于品牌整合成效不大,单纯引进市场主体流转土地对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村民增收也不利,怎么办?
“村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先试验。”2018年,宝月寺走上了一条基层组织力持续增强、集体群众“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当年,村集体注册成立“宝月寺村洲头砂梨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引进市场主体等方式筹措资金100余万元,以股份制方式流转102户村民土地302亩,建起砂梨种植经营示范基地。基地股权结构中,村集体占股51%,市场主体和党员、村民入股占比49%。“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要拥有持续收益,经济组织话语权必须掌握在村集体和村民手中。”张加喜说道。
一组周德信,是以田地入股的村民之一。“村支部领头成立合作社,真是利民利集体的大好事。当年,我流转土地收入就达800元/亩,同时我到合作社上班,月收入近2000元,同时村支部村委会还承诺有年利润20%的分红……比过去自己种田强多了!”介绍起合作社的运作,周德信满脸的欢喜。
党员按下“红手印”,产业发展带来村民合力骤升
事情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合作社的成立之初,其实也蕴藏了太多的故事。起初不少群众议论“几个土老帽,能够办起合作社?”“就他们支部几个人,能够带领意大利贵宾会奔小康?”
面对村民的议论,村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泄气、没有懊恼。而是用脚步作“连通器”,丈量起民心、凝聚出共识。村支部一班人分成六个小组分赴六个村民小组,通过屋场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小组全员大会的形式,认真分析村况、产业发展前景、合作社运作模式等,让老百姓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合作社的前景可期。
认同归认同,真要拿田地流转或真金白银入股,村民又变得谨慎起来。关键时刻,村支部书记张加喜带头现金入股了。在他的带领下,一组党员张代华、李邦植、四组党员张代旺等40多名党员分别在成立合作社的倡议书上按下“红手印”,以现金入股和田地入股等方式大力支持村集体兴办合作社。
一石激起千层浪。六个小组的村民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合作社的兴办和合作社引领的“洲梨复兴”产业中。田块不能连片,村民就跟着合作社种植同样品种的洲梨;没有资金入股,村民就出工出力投身到基地的建设管护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民张诗华发自肺腑地说,从村党支部细致入微的工作上,真切感受到了支部一班人真心实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以心换心最贴心,宝月寺村党群同心、村民合力谋发展的劲头越来越足。
党群协力产业腾飞,铸就乡村振兴的“幸福钥匙”
林果业的发展,“三年成林,五年丰收”是常态。截至目前,宝月寺村除合作社发展的300亩洲梨种植示范基地外,村民自发发展的洲梨就有400余亩,凸显出可观的规模效应。2020年,宝月寺迎来洲梨振兴的“元年”。
“今年基地预计可产出洲梨成果1.5万公斤,村民自发种植的预计不少于这个数。这些果实将由合作社统一包装、按每公斤不低于1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统一出售,仅销售一项就能达到30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至少有近50万元现金揣进全村民众的腰包。”村支书张加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他分析道,五年之后,产量将有量级般的提升,合作社将引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模式,让曾经享誉全国的“百里洲砂梨”迎来新一轮荣光,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持续增收将获得稳定的保障与支撑,果园将成为村民携手奔小康“幸福钥匙”。
在宝月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高高挂着“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十个红色大字,这或许正是该村深入推进“三在工程”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该村乡村振兴、共奔小康的注脚。